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党政要务 教育信息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十二中
欢迎您访问六安市第十二中学网站!
关键字:
类 别:
 
学校简介校长寄语
领导班子教师队伍
大事记美丽校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时评

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思考

编辑日期:2009/12/25  作者/编辑:祝家明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这段时间,北京大学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被炒得沸沸扬扬。“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今年北大自主招生的新举措。这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及全国公众的高度关注,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原因显而易见,主要是担心它将成为新的教育腐败滋生的土壤。毕竟,教育也不是一方净土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从近期媒体披露的部分学校推荐的学生名单看来,这些校长所推荐的无不是品学兼优成绩突出或者拔尖的学生,即若凭实力,他们一般同样可以考取北大。这样,另一问题又凸显出来:既然与现行高考制度严重趋同,这项政策有存在的必要吗?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公众的担心并非多余。今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舆论聚焦之中,媒体公布的个案显然不能概括事实的全貌,更不会是未来事件的缩影。人们心存疑虑的是,将来谁来保障事件的公开透明而不是暗箱操作,用什么来保障程序的规范运行?在我国,早有举荐的传统,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最为典型。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行中渐渐走了样,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当然,今天的社会远非古代,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由举荐而滋生腐败进而事与愿违的现象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应的监督机制是否建立,谁来保障它行之有效的执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不必因为其潜在的风险而拒绝有所作为。然而,改革之难能可贵的还在于有效的体制创新。“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北大自主招生的一着新棋,但这一着的宗旨似乎有待进一步明确。既然现在的推荐已趋同于高考的选拔了,那么它的创新意义何在呢?解读是艰难的。我认为,这项政策应该作为现行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应该弥补高考选拔的某种缺憾,应该有别于高考选拔的标准,应该为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升造的机会,这才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啊。然而有评论家指出,不能寄希望于这一政策选拔所谓的偏才怪才。不错,我们赞成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我们绝不赞成任何培养偏才怪才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似乎也不应该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他们身上的某些潜质可能是超常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留下一狭小的空间为其成长辟一蹊径呢?有人说,我们的教育苛求奇才而宽待庸才,沉痛啊。也许就在我们奉为至诚的破水桶理论中,我们错失了对若干诺贝尔奖得主的造就,让他们成了街头永久的皮鞋大王。谁知道呢。现行的高考制度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现在北大推出的这项招生改革措施也不能为他们的高端培养创造一线希望吗?

    校长能不能推荐?完全可以。校长代表学校,过程要民主公开,程序要合法规范。推荐什么人?北大作为招生学校应该给出明确的意向。我认为,北大这个国内一流大学,在招生中也应该彰显其精英教育的办学特色,应该网罗各类有潜质的人才资源,包括留下极小的份额(多则无益),对那些个性鲜明才能突出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培养。当年蔡元培校长在思想上都能兼容并包,今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为那些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特别锻造的机会?当然,成效如何,尚待实践检验。

 

 
Copyright #169 2009 六安市第十二中学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